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山水樹木、人物形象,一塊木頭在匠人的刻刀下便能千變萬化、演繹大千世界,這就是中國傳統技藝——木雕的魅力。這一在漯河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技藝近日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講述了木雕技藝、榫卯家具、手工木梳如何堅守創新,普通的木材如何通過匠人之手蛻變為一件件古樸精巧的木藝作品。
栩栩如生的木雕,技藝高超的榫卯,飽含傳承的木梳,訴說著漯河匠人與木為伴的匠心情緣,在行刀運鑿中打磨時光;師法自然,在巧思精做中傳遞古韻。
用雕刻刀賦予它生命,讓它有一種傳神的感覺
“俗話說三分材七分藝。尺寸是半毫米都不能多,能拆能組,不用釘子不用膠,這就是榫卯。”古典家具制作技藝手藝人時振甫說:“凸為榫,凹為卯,榫卯相契合,器物才能無縫銜接。”
時振甫是郾城區時氏古典家具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精通明清古典家具制作,尤其擅長純手工榫卯工藝,自小積累的親身實踐和勞動經驗讓他練就了一身本領。
“每一個榫頭都要達九分緊,太松則不夠牢固,太緊則易脹裂。”時振甫在接受采訪時說。
畫樣、放線、刨面、制作榫頭卯眼、雕刻、打磨、拼裝、修飾……選擇合適的木材,用到恰當的位置,甚至通過目測就能判斷每塊木頭所承受的力量。原生木料要變成古韻深厚的古典家具,離不開8道程序30多個環節的淬煉打磨。榫卯結構是時氏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藝的靈魂,在榫卯結構中,榫頭最復雜,加工時間最長,技術要求最高。又由于連接構件的形狀各異,榫卯結構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很多人覺得榫卯這種傳統制作技藝很神奇,其實它不僅神奇還很實用、耐用。要想傳承下去,就要想辦法走進大家的視野,走進年輕人的生活。”這是時振甫最大的心愿,所以未來他還會繼續推動廣式硬木家具的傳承發展。
“一村男人半村匠”,木梳楊人會做木梳
靜心堅守,耐心創作,歷經千雕萬琢,一把大氣典雅、不拘一格的文字梳終于成型,漯河市郾城區手工木梳制作手藝人楊國興用瑪瑙一遍遍打磨著木梳的每一寸部位,并用馬尾反復摩擦梳齒,這種最傳統的拋光技術,既簡單易得,又成效顯著。
“你們看看,這使著得勁不,要提提意見,我再改進。”“這兒要不再短點?”“讓莊上的人用用提提意見,大家發表見解,也有說使著可美的,提意見我就取長補短。”楊國興說。
郾城區龍城鎮木梳楊村的木梳制作工藝已有四百年左右的歷史,“一村男人半村匠”這句俗語就是木梳楊村的真實寫照。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現代機械化工具的運用,制作木梳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56歲的楊國興是村里最后一位堅持手工制作木梳的匠人。
接下來楊國興又嘗試設計了不同字體的文字梳以及別的樣式的木梳,這些略顯粗糙但造型新穎的木梳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甚至時常引來孩子們的好奇圍觀。
“你們學會了,大家問你哪兒哩,你就說木梳楊的,木梳楊的人會做木梳。”“看著孩子們期盼的眼神,我心里非常高興,結合著現在這個新工藝,配著這老手藝,俺村這做木梳的工藝永遠不會斷代,永遠會流傳下去。”
對于楊國興來說,第一把文字梳雖然不盡完美卻意義非凡,這是在匠心堅守下一代匠人對傳統工藝新生命的延續。
舞陽木雕技藝精湛 “王一刀”30年篆刻匠心精神
2022年對于舞陽王氏木雕傳承人王敬民來說十分有意義,因為,王氏木雕被收入市級非遺名錄。
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其在工種分類中屬于“精細木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木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陽的木雕行業從清朝開始繁榮。那時,北舞渡商貿活動盛極一時,山西、陜西的商人云集此地,于乾隆年間合資興建了山陜會館。如今山陜會館已不復存在,但會館中建于清道光年間的彩牌樓至今保存完好,成為舞陽的一張文化名片。
“清朝時期,我曾祖父就是從事這行,我爺爺也從事木雕行業。”王敬民說。王敬民出生于漯河木雕世家,自幼便酷愛木雕技藝,年少時,他就憑借手中一把刻刀拜師訪友,游歷四方,并在經年累月的藝術探索中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木雕技藝,其作品內涵豐富、形神兼備,被業界尊稱“王一刀”。
從事木雕30余年,在長期的藝術探索中,王敬民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擅長家具雕刻、仿古裝修雕刻、工藝品雕刻、根雕創意設計雕刻等,其雕刻的梅花堪稱一絕,一刀下去就有一刀的神韻。“一刀傳神”是很多業內人士對王敬民的評價,讓他獲得了“王一刀”的名號。一些大型的木雕作品他兩個月就能做好,簡單的花鳥魚蟲一天時間就能完成。
榫卯、木梳、木雕制作技藝,在漯河已流傳千百年,在新一代的匠人手中散發出時光的味道。漯河匠人在耳濡目染中傳習祖輩技藝,在游歷八方后,將時代的新意融入傳統,讓古老的漯河木作文化散發出時代魅力。
以農為生,卻同時擁有匠人和農人的雙重身份,在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他們世代堅守,拿起工具就是傳承,我們民族的傳統正是以這種多數人看不見的方式和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延續。